对话海归吴洪流:在抗击“超级细菌”的最后一道防线

2010年12月14日 08:25:06  来源: 新华网

“海归”应与本土人才一起合作推动国家发展
 
新华网入选“千人计划”对您和您的企业带来了什么?
 
吴洪流:入选的整个过程我们都是局外人,直到让我参加中组部答辩时,我才知道“千人计划”。现在看来我们有三方面得益:第一、与国家战略连在一起,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地位提高了;第二、2008年金融危机,对公司现金流影响比较大,通过国家认可得到了资金支持,解决了公司关键时刻的生存问题;第三、团队和领域得到扩张:以前主要是做化学药,现在也做疫苗和抗体药。
 
\
上地创业园时期的吴洪流
 
从2008年开始的“千人计划”,是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,对我国未来发展会起到重大影响,可能过几年这个效果会更加明显。回头看历史,这就是延安传统的延续。人才战略推进应该继续深化,不光是海归人才,应该和本土人才联系在一起。在重实效的同时,建立培养、选拔、使用、评价的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。
 
新华网:您认为现在海归回国创业有什么优势条件?
 
吴洪流:从2000年到现在这十年间,我的老师有三人拿了诺贝尔奖,这样的学习机会使“海归们”具有更广阔的视野,这是国内暂时达不到的。所以,作为“海归”,他们具备了很好的素质和一流的经验;他们有科学精神,国外学术腐败不能说没有但真的是非常少,所以“海归”对国内的学术造假深恶痛绝;他们普遍具备敬业精神,做科学和做产业一样都要有长时间的弃而不舍的精神,这绝不是急功近利能够做到的。他们有较高的道德底线,法治观念很强。
 
当然,国内也有非常优秀的人才,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回来,一起努力把西方好的东西嫁接过来,能够加快中国发展的速度,缩短超越的过程。
 
创业是走向“成熟”的过程
 
新华网:中国社科院发布了一个《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》,里面提到了海归企业存在明显的“三三现象”:1/3有发展,1/3勉强维持生存,1/3破产或半破产状态,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?
 
吴洪流: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,在美国也是一样,创业过程本来就是自发的、自然淘汰的过程。我觉得1/3的成功率够高了。当然,创业环境还有提高的空间,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。美国人创业有上百年的历史,依然有很高的淘汰率。
 
我的企业存活下来,而且活得还不错,主要是我们的基础比较扎实的,积累的过程非常长;也得到了领导和有实力的朋友帮助,这确实需要交流和宣传,也有运气的成分,因为谁都不是神仙。如果我们将来能够把抗癌药推上市,在某个领域做到世界领先,那才是成功,而现在还处于爬坡阶段。
 
新华网:你的创业过程当中,曾经经受过三重打击,这些打击对您有什么影响?对其他想要创业的“海归”有什么启示?
 
吴洪流:这是创业中比较常见的问题,做科学的人都比较单纯,需要历练才能成熟。创业之初,我们对风险控制不够,跟别人合作,他大你小,“大鱼吃小鱼”才是商界规律,只要以后不要犯类似错误就行;通过挫折使自己变得强大,公司也才能够发展。
 
咱们国家发展的很快,“海归”在外面呆十几年回来,对这个社会不了解,肯定“水土不服”。但是人要有一个信念,困难、挫折是必须的,要不断学习、不断提高、不断蜕变;要具备抗打击能力,要放下身段和大家从基层做起;要有真才实学和过硬的技术,要结合国情,但也不能放弃优势,不能丢掉质量随波逐流。